什么是胆囊息肉?(文章来源于: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肝胆甲乳外科林泽宇医师) 在门诊,常常会遇到手持B超单,紧张地询问胆囊息肉如何处理,是否需要手术或者药物治疗的患者朋友。今天,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肝胆甲乳外科万云乐教授就给大家说说,对于“胆囊息肉”这样的“定时炸弹”,我们需要如何应对。 确诊胆囊息肉性质很重要! B超是一种无创伤、无辐射、简便易行、经济实用的检查,因而得以广泛应用。随着B超诊断仪的普遍使用和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,“胆囊息肉”已成为越来越常见的门诊就医原因之一。 万云乐教授指出,检查出胆囊息肉不必过于慌张,这里面还有很多学问!知道后你就明白,很多人的息肉,或许可以“随身携带”一辈子。 “胆囊息肉”大致可分为“多发息肉”和“单发息肉”,也可大致分为“肿瘤性息肉”和“非肿瘤性息肉”。大多数患者在体检查出胆囊息肉后,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,少数患者表现为慢性胆囊炎的相似症状,如出现上腹部疼痛、恶心呕吐、食欲减退等。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,胆囊多发息肉已为临床最常见的息肉类型,此类息肉为胆囊内胆固醇沉着,而非真性息肉,目前也尚无恶变报道,大多数患者可长期观察而不需手术治疗;但由于少数胆囊单发息肉可能是早期胆囊癌或是可能发生癌变,即肿瘤性息肉,所以发现胆囊单发息肉后一定要重视。 万云乐教授建议,患者可进行进一步检查,如常规超声加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声学血管造影检查,内镜超声检查或CT增强扫描,以确定胆囊息肉是肿瘤性息肉还是非肿瘤性息肉。 有症状,建议切除胆囊 万云乐教授指出,如果患者已有明显不适,在排除其他疾病后,宜行手术治疗,通常可采用微创手术进行胆囊切除。 此外,由于非肿瘤性胆囊息肉也存在一定癌变风险,即使没有引起不适症状,但如具有以下恶变危险因素,也建议手术切除胆囊。即患者年龄超过50岁;息肉直径≥1cm;息肉逐渐增大;单发病变;合并胆囊结石等。 而对于无明显症状、无危险因素胆囊息肉患者,不建议手术,应每6个月专科门诊B超复查1次,追踪病情变化。 改善生活方式,防止息肉增大 已确诊的胆囊息肉患者,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: 1.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:酒精可直接损伤肝脏,引起肝胆功能失调,使胆汁的分泌、排出过程紊乱,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及/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、变大,增加胆囊息肉的恶变风险。 2.饮食要规律、早餐要吃好:规律饮食、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。未进食期间,肝脏分泌的胆汁存储于胆囊内,如果不吃早餐,则晚上分泌的胆汁无法排出,仍存留于胆囊内,即可刺激胆囊形成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、增多。 4.调节饮食:多食各种新鲜的水果、蔬菜、干豆类及其制品;宜选用植物油,不用动物油;少吃辣椒、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;宜用煮、蒸、烩等烹调方法,不用油煎、炸、烤、熏的方法;平时喝水时,捏少许山楂、沙棘、银杏、绞股蓝草放入水杯中当茶饮用等。 |